中国队终于赢了!对阵纸面身价2.6倍于自己的印尼,赛前国内舆论一片哀鸿遍野,幸好国足将士没有未战先怯,面对“荷兰二队”拼下了一场无可争议的胜利。
世预赛四场完赛,如果足球比赛只有45分钟,国足的表现绝对堪称优异,但问题就在于“续航”能力,在分析这个问题之前,笔者想先岔开谈谈前段日子观国内各级联赛的感想。
![]()
中印球员德转身价对比
一直以来,中国低级别联赛中都流传一个说法,“能否升级,取决于想不想冲”,经常出现部分球队前半段表现出色、下半段“刹车”的现象,疫情后似有加剧之势。
统计2019、2023和2024三个赛制完整的年份,上半程排名前十、下半程积分下滑超过两成的中甲球队数量占比分别为20%、60%和60%,把范围缩小到上半程前五的话,下半程大滑坡的中甲球队数量占比分别为20%、40%、80%。
当然,表现不好并非一定出于主观原因,本统计并不代表任何意义上的指控或怀疑,个中缘由自有人知。
![]()
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竟有球队主动放弃晋级更高级别?可放到中国足球的语境下倒也不奇怪。
众所周知,职业足球在中国是毫无争议的赔钱买卖。升级后若想在竞争更加激烈的顶级联赛护住颜面,自然要加大投入,对资方不见得是好事,尤其在当今的大环境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类似“非战之罪”在三级职业联赛中屡见不鲜,球队打到一半资金链断裂、沦为鱼腩糊弄完赛季是家常便饭。这造成了一个尴尬的局面,有时候对于一场比赛的结果,我们甚至无法判断到底是实力使然,还是场外因素主导。
当然,这也是你情我愿的事,只要自家球迷能接受(不接受又能咋地),也无可指摘。
![]()
遭遇股转风波的浙江队状态一落千丈
“刹车”现象聊到这儿,我们可以回到主题了。
18强赛打了4轮,国足每场表现出的共性问题是开局尚可、越踢越差——上下半场末段的失球多达8个,尤其是后三场,6个丢球里5个发生在半场末尾,可以说直接决定了比赛胜负。
我们当然可以把问题归咎于主帅无能,临场调整不力,但平心而论问题仅限于此吗?更深层次的问题恐怕在于球员适应强度的能力和可用之才的储备不足。
十一期间中超出战亚冠精英联赛的三支球队均遭遇失利,连国内所向披靡的上海双雄都挨了“三闷棍”,表现出对亚洲高水平比赛节奏的明显不适应,这还是在日韩精英纷纷留洋、外援身价不如中超的背景下。
![]()
中超亚冠三连败
2023年中超队均跑动距离为106.5公里,J联赛则高达113.6公里,比中超高7%,相当于J联赛每支球队每场比赛都多跑出接近一个人的效果,这还没统计更细致的高强度跑、冲刺跑等数据。人家技术好尚且日常节奏如此,反映到国家队实力上的巨大差距便不奇怪了。
当然,跑动数据不代表一切,只是诸多竞技水平问题的缩影。除非人才全部通过海外联赛“借鸡生蛋”,搞好国内职业联赛就是培养人才的不二法门,没有捷径可言,这便是“联赛为本”的原理所在,也是当年“红山口会议”决定走职业化路线的初衷之一。
同样,前面提到的中国特色“谦让”现象也是“职业联赛不职业”的冰山一角。一支职业球队一年踢30场“高强度”比赛本就不算多,还要因为种种原因在投入程度上打折扣——欠薪踢不动,俱乐部不想升级踢不动,天气太热踢不动,赛程过于密集踢不动,个别比赛“以和为贵”踢不动,实力差距太大踢不动。
![]()
国足多打一人不占上风绝非偶然
去掉这些应付公事的场次,球员一年能好好踢几场球?即便作为深爱主队的球迷,有时候也很难不重复巩晓彬指导的那句经典名言:“看你们打(踢)球是不是种痛苦?”
别误会,这里不是指责球员的职业素养。根据绩效改进之父吉尔伯特的行为工程模型,环境因素永远是比个体因素更容易也更根本的绩效改进着力点——先技控,再人控。
考虑到金元泡沫破灭后中国球员的薪资水平早就回归了合理、甚至过低的水平,根本不用怀疑他们想要改善“绩效”的意愿,关键在于联赛是否给他们提供了合适的环境。
![]()
实际上,以上问题的答案并不复杂:
——踢中超如果在经济上有利可图,还有人不愿意冲吗?
——把欠薪补齐了,球员还会消极怠工吗?
——分红与排名挂钩,并拉开档次,中游“咸鱼”群体还会摆烂吗?
——总是把赛程压缩在8个月以内,三伏天一周双赛,球员、球迷、票房谁不难受?
——精英球队外战不出力,国脚得不到锻炼,不如看看J联赛给外战球队发了多少补助?
以上种种本该是管理者早就能够考虑到的,不仅不会和“服务国家队”的主体目标产生矛盾,反而是从根本上提升国家队竞技水平的正道,却得不到重视——无视联赛基石作用,无视扩大球迷基数,无视商业开发,无视俱乐部合理诉求和基本权益,无视规则,无视规律,那么现实就会给予最严厉的惩罚。
![]()
换教练容易,解决根本问题很难
豪赌青训?可到头来绝大多数年轻球员还是要进入职业联赛的汪洋大海,不过是重复过去无数伤仲永的故事。
更何况目前的青训基础远远谈不上稳固,成年国家队败走澳洲的同时,U21也在俄罗斯遭遇溃败,只有U19对阵沙特的表现算是给国字号挽留了一丝颜面,可即便这批孩子在明年初的本土U20亚洲杯上取得佳绩,我们就能高枕无忧了吗?
再讲一个故事,在2023年U17亚洲杯预选赛和决赛阶段,我们曾两度同澳大利亚交手,吃了两场败仗,但场面上有来有回,对方实力并非遥不可及,彼时双方阵中各有一名新星腾空出世——一个叫伊兰昆达,一个叫王钰栋,前者比后者大9个月。
![]()
伊兰昆达和王钰栋
如今伊兰昆达澳超出场已达60次2,467分钟,今夏300万欧元身价转会加盟拜仁,并代表成年国家队首发出战对阵国足;王钰栋则仍然挣扎在中超一线队的边缘,至今中超出场仅10次274分钟,距离入选国家队更是遥遥无期。
比赛,比赛,还是比赛,“土法炼钢”无益,只有高强度比赛方能炼成真金,成年球员如此,梯队球员亦然。
问题的核心从来不是“俱乐部统一思想,全力保障国家队”,相反,是管理机构应全力保障职业联赛和各级梯队赛事数量和质量,才有可能培养出竞技水平更高的球员,那种不需要强调“作风建设”、教练人选也能保证下限的球员,更不用提联赛兴旺对整个体育产业的带动作用。
三军用命的意志力和24%控球率的胜利不会成为常态,或许我们的球员本不比欧洲二三流联赛里身价看起来像那么回事的球员差很多,当然前提都在于理解那四个字——联赛为本。
![]()
END
作者橘猫,CFA/CICPA,曾就职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和国际足球管理公司,现于上市公司从事投资风控管理工作,运营公众号、播客「橘猫看球」
资料来源:
https://www.jleague.co/stats/clubs/j1/2023/distance/
莱万豆腐斯基LEWY
2024-10-16 14:06:26
398
联赛、青训搞好,球员的获得感强了,荣誉感和羞耻感自然会强。
我相信,昨天晚上张玉宁的泪水,是真情流露,而不是逢场作戏。
忧郁的小冀
2024-10-16 14:30:15
181
赢一场不代表伊万是对的
武汉的热刺小球迷

2024-10-16 14:10:19
117
控球率2-8还不可争议,场面被打出翔
Wei-S-H-
2024-10-16 14:06:12
87
哦哟谢天谢地
乖乖de狼
2024-10-16 14:20:33
70
不摆烂就得先不欠薪,不欠薪俱乐部就得量入为出理性经营,要理性经营就得真正适应做到自负盈亏。
白味美菱格
2024-10-16 14:33:23
40
就赢了一场,不至于吧,这文章等进了世界杯发比较合适
成都蓉城胡荷韬U21
2024-10-16 14:30:39
26
什么都让你们说完了
greengiggs
2024-10-16 14:40:48
24
讲道理。。。那真算不上荷兰二队



他们哪里够格啊?
梅脑子
2024-10-16 14:47:03
19
不是,这就开始了?
咸鱼造
2024-10-16 15:28:40
16
并没什么用,就算有好苗子,国内没有哪个俱乐部能做到不顾成绩放人去留洋的,不得不佩服小日子的J联赛打出来了就放出去留洋,川崎最辉煌的时候各种放人,成绩一落千丈,国内哪个俱乐部能做到这样,反而各种设置障碍,没有放一批人出去留洋,就空不出位置给新人上来锻炼,一群成熟的老人牢牢占住位置,新人难上来难出头。小日子能这么强大,J联赛贡献很大的,打出来有天赋的就送出去留洋,继续挖掘新人,国内,就说假如蒋圣龙说要出去留洋,俱乐部会放人?
巴依
2024-10-16 14:16:41
13
观点鲜明精准,联赛为本,纲举目张,希望更多有识之士共同力促中国足球回归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球迷13169787
2024-10-16 18:53:14
5
从南野拓实到韦世豪,从伊兰昆达再到王钰栋。基本上就是联赛俱乐部态度的写照。文章在联赛方面说的很客观,联赛质量确实低。俱乐部和足协在培养青训方面像真戏假做,俱乐部为了成绩给或者根本不提供小将足够的出场时间,而足协和俱乐部在u系列联赛做出的质量令人堪忧。小将到了该涨球的年纪拿不出高质量的出场时间和机会做保证,就算是外租也行啊。这方面可以提一下泰山青训(从之前的高准翼,到现在租借到南通支云的卢永涛,前不久连续跳级入选u17的李均鹏,还有可以独当一面的于永金)还有最近冲超的云南玉昆(主力门将就是青训出来的u19国门姚浩洋)。俱乐部追求成绩无可厚非,但是不应该在备战席充足的情况下卡死小将(申花的刘诚宇,浙江半主力的王钰栋)。中超有过巅峰,但现在的事实是我们联赛质量真的在下降,希望足协可以做出改变,提升联赛质量,希望俱乐部多点耐心给青训,也希望大家多多关注中国足球的未来,多点耐心,多点包容。(成都的艾比,泰山的李均鹏,浙江的王钰栋,申花的刘诚宇,广州的侯煜,白余涛,张志雄,王世杰。重庆的向余望,大连的毛伟杰,朱鹏宇都是好苗子)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国足球加油

